鬼吹灯 >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>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小生活大时代

第六百七十二章 小生活大时代

    “咱们的士兵,一个可以打十个。”

    把总在营房的玻璃窗户后,看着全营的士兵们,向身旁的佥事骄傲的说道,佥事从大营到各小营传达军令,听到把总的话,并没有觉得不对。

    大明战无不胜,已经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两伍一什,三什一队,三队一哨,三哨一小营,两小营一大营,三大营一总营,加上其余作战队伍,一总营的规模在三千人上下。

    因为高丽的战事威胁降低,为了更好的维持治安,以小营为单位,以高丽三军为辅助,除了控制高丽各个战略要地,也在主要的城池安排了守兵。

    黄海道海州。

    自从原高丽怀安公,第二代左军节制使李孟宗选择了内附,获封大明忠仁王,让大明又多了一位忠字开头的王爷,这些主动提出内附的藩属国国王或者首领,还有来自渤尼的忠信王、来自苏禄的忠正王等等。

    海州是高丽北部地区最大的贸易海口城市,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非常的重要,因为高丽总督的要求下,再次专门设了两小营大明军队,还有三千高丽北军,合计四千余人。

    港口以北二十里,是大明的一处营区,营区外,正在修建铁道。

    清晨。

    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,照亮了军营。

    士兵们早早地起床,开始了一天的训练。

    他们穿着统一的军装,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们,脸上洋溢着热烈的信念。

    在操场上,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,进行着各种训练,如跑步、俯卧撑、举重等,他们的动作有力而准确,展现出了这个时代下高超的军事素质。

    明军的每日操练并不会很严格,三日一严操,五日一大操,平日则小操。

    马定国与同袍们围在一起,有个来自北平军户的军人,正在吹奏着笛子,此时,有名哨官走了过来,说道:“马定国,你家人寄来了书信。”

    还没有等哨官说完,马定国已经激动的爬起来,向哨官行了个军礼,等哨官刚刚颔首示意,马定国就一溜烟的跑了。

    军营的书吏房,已经挤满了士兵,寻找自己的家书,马定国加入了他们,没有一会儿,马定国双手捧着家里送来的家书回去自己的宿舍。

    “老二,你又有个小侄子了,你三弟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,咱们老马家又添丁了。”

    “伱大哥拍板做主,去银行贷了款,准备在老家修三栋房子,你大哥一栋,你一栋,老三一栋,你寄回家里的钱,用来修建你的房子。”

    “你大哥为你相了媳妇,是隔壁村老刘家的幺女子,你小时候应该见过,等你放假回家就为你成亲。”

    “你大哥说他老了,等跟你置办好了房子,帮你娶上了媳妇,他就帮不动了,以后就要靠你自己啦,你大哥也难,他家的小子们都成了亲,又有了孩子,你大哥帮扶了这家,又帮扶那家,越发的苍老,像个老头。”

    “前几日,你大姐被她男人打了,你大哥带着家里人去骂了她男人一通,她家的公婆还是明事理的,说了许多的好话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你大哥不该动手,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你大姐还要在人家屋檐下过日子,何苦来哉,只是谁也劝不动你大哥。”

    马定国眼睛通红。

    大哥比他大十好几岁,头上还有两个大哥,不过早年夭折了,后来四川大改革,军户获得了朝廷扶持,日子越发的好过,家里的粮食多了。

    所以有了自己和三弟,长兄如父,这些年来,父亲早已下不了地,都是大哥为他们几个弟弟操持。

    马定国从来没有觉得家里在占自己的便宜,半丝这样的念头都没有。每个月高达两元五角的军饷,多数被他寄回了家里,交给了大兄。

    马定国想家了。

    从四川到山东当兵,又从山东调派到高丽,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,马定国离开家乡已经四年。

    五年的兵制,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退役,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十年,甚至二十年,只有扶不上墙的烂人,才会被军营清退。

    一个月六天假,年假二十天。

    马定国在军帐积攒了四十天的假期,于是向文书房递交了休假申请,没多久,上面的将领批复了同意。

    马定国请了同袍们喝了一顿酒,第二日带上自己的行李离开了军营,在码头购买了船票。

    高丽不能向大明收税。

    港口由市舶司衙门,海税课司衙门管理,归属于山东布政司。

    港口的通关处,丁差们严格检查人们的随身物品。

    排的队伍延伸了很长很长,丁差们检查的非常慢,排在后面的马定国有些看不懂。

    从早上到中午,队伍才检查了一半。

    时不时还有人带着来插队的。

    “要票不?”

    马定国身边来了个陌生人,大声的问道,没有半丝隐藏的意味,得意的的说道:“只要一角钱可以买到新票,能免检登船,船只可要马上出发了。”

    马定国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如果在三年前,马定国会看到更加夸张的事情,这还是协守兵团已经解散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一封实名检举信,揭开了这里的内幕。

    大明施行实名检举信,很早就严格保障举报人的安全和正常生活与工作环境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更多的人想当个老好人。

    他们把制度和规定当做人情,以此来感动自己。

    两角钱而已。

    出得起钱的人很多,士兵们的军饷每个月就有二元五角,一角钱在现在的时刻,连一角钱都舍不得的人,他们也不懂太多的规矩与社会的运转。

    四川地方的举报信送到了省府,省府送到了朝廷,朝廷发往了山东,一直到马定国回到高丽后,又写了第二封的实名举报信,第三封实名举报信。

    “这是马定国的幸运,也是大明的幸运。”

    京城。

    朱高炽拿着这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化的举报信,面色平静的看着都察院、审查司,锦衣卫三部官员。戴德彝去世了,接替他位置的是景清,纪纲也已经病逝,接替他的人是韩昊,还有审查司的陆仲恒等。

    早期的时候,一些历史的人物,虽然品性优劣不同,但朱高炽能有个大体的判断,新时代,文武官员们出现了多数的陌生面孔。

    每张面孔之下,隐藏的什么样的心,朱高炽看不见。

    “三部门还能信吗?”

    朱高炽盯着景清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息怒,臣以性命名声担保,三部门是可信的。”景清硬着头皮说道。

    朱高炽平静的神色,终于愤怒了一些,他不怕地方上有问题,最怕的是检察体系出了问题,因为检察体系出了问题,大明就必然开始烂了。

    “那为何这封实名举报信兜兜转转了一年,如果不是意外落到我的手里,是不是就没有下文了,你有什么解释?”

    “事关高丽,局势复杂,又有前协守兵团遗留的陋习,的确是都察院没有兼顾到的地方,都察院会进行整改,向太子殿下提交满意的答复。”

    景清坚定的说道。

    另外几人也跟着附和。

    朱高炽内心有些不满,他最伤心的是,这样的事情,只有一个四川的士兵在坚持举报,而没有其他人的举报,说明了什么?

    老百姓们缺乏为自己的权利奋争的想法。

    诚然,正如景清所言,高丽黄海道有许多的原因,例如距离和局势的原因,管理的太严,会不会导致大明在高丽的组织方面出现问题,又有前协守兵团遗留的,已经形成的恶劣环境。

    可是只要大明的百姓们能坚持举报,不选择因为事不关已,觉得对自己不伤大雅就退却,也不会这么多年都没有改变。

    要知道自己可是继承朱元璋打造的监督体系,洪武朝的权利下放,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力度,加上永乐朝的持续,却还能发生这样的事。

    这不是一件小事,背后蕴含了巨大的社会关系现象。

    朱高炽要的不是百年辉煌的大明,而是屹立世界不倒的中华文明。

    前者,并不需要朱高炽。

    因为大明本就是天下第一。

    但是朱高炽也只能选择相信官员,事情还是官员们去做,而景清也的确是总体道德高的官员。

    都察院与审查司,锦衣卫三部联合执法,开始了第二次全国的纠察运动,此次的对象,扩张到了全大明,包括海外的大明体系。

    与以前不同的是,朱高炽在报纸上发表了演讲,痛批黄州的那些大明百姓们,骂他们麻木,骂他们短视。

    如此骂人的朱高炽,并没有让老百姓们反感,反而获得了更多老百姓们的支持。

    老百姓们是得过且过,并不是傻,知道谁在真心为他们着想。

    朝廷出台了一些新的律法。

    “出头的椽子先烂。”

    “出头的钉子先挨打。”

    这类的俗语成为了禁语,任何提倡这些言语的人都将遭受到处罚,制定了法律的规定,人们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,这些话说出来,轻者罚款,重者坐牢。

    同时,全军发起了赞扬马定国的大会,从军队做起,学习提倡马定国的精神。然后学校里,大剧院,歌舞院先后开动。

    那些自诩为聪明人的人,在新一轮的宣传舆论中成为了过街老鼠,人人都鄙视的对象,没有人再敢再这么说,甚至连表示都不敢。

    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”

    “互助互爱,和谐共处。”

    “我为他人,他人为我。”

    片井,市坊。

    开始了旧的新一轮宣传,卫所的组织下,军户们在卫所的公房里,需要定期学习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古代很早就有了驿站系统,人们可以往远处的人写信和寄送行礼。而西方要在近代时期,建立的邮差系统是西方一直鼓吹的文明成果。

    扬州上官桥下,李记织造厂。

    工厂周边的胡同里,一家人办着丧事,死的是一位孤寡的妇人,片坊的坊长违背了妇人的遗愿,还是写了一封吊丧信。

    因为要发往海外,所以发信的费用不低,片坊的邻居们共同出钱,让吊丧信顺利的发出。

    吊丧信混在各色的书信随着包裹通过驿站,由铁道发送到各地,最后被送到了琼州府。

    琼州府是一座海岛,结果收信人已经不在琼州府了,根据打探,得知此人搬去了渤尼都司,考虑此人军人的身份,琼州府的驿站并没有退回黑色信封的吊丧信,而是通过商船送去了渤尼都司。

    当地因为有三样香料产地,被商人们称为三宝,随着商人们的贸易,很快热闹了起来,并且成为了集市,当大明的官府抵达后,成立了三宝垄市。

    垄断的三样香料贸易。

    三宝垄市在渤尼国的东部地区,临近苏禄三国,是这片土地上最繁荣的城市。除了五百名军人外,还有从各地迁移来的军户,常住人口高达六千余人,加上港口贸易的时候,人口会将近万人。

    三宝垄市是沿海城市,依靠码头建立。

    商人们垄断了香料,请当地的土著们为他们提供香料,互相贸易大明的商品,一块棉布或者一块火石,就能换到很多的香料。

    随着大明人越来越多,粮食短缺成为了头等大事。

    于是渤尼都司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军户们开垦土地,靠着粮食和商品的吸引力,吸收了很多的土著青壮们,为了保护生产资料,又来了五百名军人。

    从零到一,从一到二。

    原渤尼王国并不是统一的政权,只是较大的部落,并且没有控制整个大岛,势力范围在大岛的北部沿海富裕地区,还有文郎马神、苏吉丹等大大小小的部落。

    但是并不妨碍大明把整个大岛纳入大明的领地,随着渤尼都司的建立,大明的旗帜已经飘扬在土地上。

    “叮叮当。”

    几名衣不蔽体的土著,用从大明商人手里换来的锤子,不停的敲击斧头的背面,斧头锋利的一面停在石头的表面,随着锤子的击打,一块石砖就分裂出来。

    一大块石头,可以分裂出十几块平滑的石砖。

    虽然表面粗糙和不一,但是平滑面却很平,在农庄工作的土著们,用这些石砖垒起石头房子,靠在庄园的四周,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。

    三十六岁的武震梦,早已经从军中退役。

    因为杀人的事情,他并没有能从军中升职,在海外兵团服役十年,也厌烦了海外兵团的无序以及混乱,没有信仰的兵团,让武震梦讨厌。

    靠着资历和积累的财富,他响应卫所的号召,从琼州府迁移到了渤尼都司,获得了军队的扶持,成了当地的庄园主,有好几百亩的土地,以及一片林子。

    “石头的房子虽然坚固,可是太难看了,还不保暖。”

    好朋友笑道。

    武震梦摇了摇头:“谁不想修建咱们大明的房子,可他们哪里出得起钱,而且三合土,砖头这些东西,渤尼都司本身就少,商人们不愿意贸易这些没有利益的物资。”

    海外的大明人不限制武器,也不限制盔甲。

    武震梦的家里有一套军中的铠甲,他的身上腰间,有从大明购买的短铳,还有一把军刀,几位周边的农场主一样的打扮。

    大家都是从军中退下来的,对武器的使用很娴熟。

    看完了土著们搭建房子,几人骑着马离开,回去武震梦的庄子。

    庄子里有妇人们准备的食物。

    中间是一栋瓦房,因为地面是泥地,没有专门铺设的地面,所以两旁是半悬空的竹楼,又因为天气炎热,他们白日的轨迹多半在竹楼。

    与朋友们吃完了饭,下午的时候,武震梦带着孩子们去打猎。

    武震梦有三个孩子。

    两个儿子,一个女儿,女儿八岁,吵着要去打猎,武震梦没有拒绝,带上两名家里的男仆,一行六人进入了丛林里。

    庄园的管理很严格。

    一般的庄园里,会有三五户土著家庭,成为庄园主的亲信,然后才是其余的土著,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地方风俗,两名男仆就是来自庄园里的土著家庭,深的武震梦的信任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土著家庭的生活,相较于当地土著们更优越,是其余人羡慕的对象,更多的人希望能进入庄园,受到主人的庇护。

    为了保持他们更好的生活,与主人形成了紧密的依附关系。

    穿着麻褂麻裤骑着马,手里举着长矛,把小主人们保护起来,武震梦一手牵着缰绳,一手举着短铳,警惕的观察丛林里的动静。

    最怕的不是野兽,而是毒蛇和毒虫。

    武震梦深知,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安生,就要保持太子殿下所提的,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,他们这些不喜欢国内风气的退役军人,很喜欢这片土地的生活环境。

    没有那么多的约束,也没有那么多的背负,他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日子,这也是渤尼都司的要求,因为当地的大明人太少了。

    三个孩子兴奋的在丛林里打猎,连带着男仆们也露出笑容。没多久,男仆们的儿子们也自发的找了过来,带回了少爷小姐们的猎物,一行人满载而归。

    直到武震梦看到桌子上黑色的吊丧信,以及妻子担忧的眼神,不知道丈夫会如何。

    武震梦平静的拿起吊丧信,打开后看完,一直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同寻常,母亲带着他们离开,家里的仆人们也紧张了起来,不敢发出声音,良久,武震梦才离开了屋子。

    他骑着马,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从懂事的时候起,他就是个人嫌狗弃的野种,不过卫所里的军户们,还是没有让他饿死,吃百家饭长大了,少年时随着卫所里的老军户,保护戴德彝御史去北平。

    留在了北平,加入了军队,南征北战,在亦力把里打败了鬼力赤汗,然后寻找到母亲,杀了一些人,做了一段时间的牢,又加入了海外兵团。

    娶妻,生子,从琼州府迁移到渤尼都司,离扬州越来越远,远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方。

    每年,都会往那里寄钱。

    武震梦痛恨那里,那里为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痕,让他日夜做梦都要咬着牙醒来的地方,可是,这么多年来,他又无法放下那里。

    她还不老。

    自己寄给她的钱收到了吗?还是又被谁欺负了?还是说自己的身体不好?

    河流边,林子密布,武震梦看不到太远。

    不久后。

    武震梦第一次带着家人返回了家乡。

    孩子们从轮船下来,踏上大明内地的土地,看着比琼州府都要繁华百倍的大城市,让孩子们兴奋不已,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。

    扬州。

    天下十大繁华之地。

    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,第一次去大酒楼吃饭,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,到处都是人,仿佛地里的庄稼似的,陌生的扬州,连武震梦也快认不出来了。

    祭拜了母亲,修理了父亲的坟墓,送给了街坊们许多的礼物,又带着孩子们去自己长大的卫所,卫所已经搬迁,只剩下一些遗弃的房子。

    等做完了许多事,武震梦带着家人们重新回去渤尼都司。

    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去了新的土地上。

    当武震梦再次出发的时候,才知道皇帝陛下也要前往南洋了,他们的轮船在大海上遇到了大明的舰队,其中有一艘怪异的巨大战舰。

    那艘战船上的夹板,竟然铺设了一层铁板。

    孩子们手舞足蹈,为自家的舰队欢呼,舰队上的士兵们,看到大明的商船,也挥了挥手,非常的热情。

    回到自家的庄园,已经是第二年。

    庄园里一切如旧,几户庄园的仆人,严格遵守武震梦的规矩,还有周围老朋友们的看顾,以及小队士兵的巡逻,并没有让武震梦担忧的地方。

    各个庄园里的粮食,保障了渤尼都司的需求,码头上出现了更多的大明军舰,为大明军舰提供需要的补给,除了少数的煤炭外,还能提供粮食酒水等生活物资。

    两艘船只继续往南,发现了更多的土地,很多的大岛。

    朱棣抵达了南洋,不光带去了军队,也带去了探索,在大明国力的支撑下,开始了军队的向外探索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

    http://www.cxbz958.org/gongyedamingcongbeipingkaishi/39092648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cxbz958.org。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:m.cxbz958.org